次氯酸钠和Sanosil杀菌效果对比
杀菌效果
次氯酸钠杀菌效果明显优于三诺西。2mg/L次氯酸钠在不同反应时间后,细菌总数均低于40CFU/mL。而2.0mg/L三诺西预氧化反应后,水中细菌总数均在800CFU/mL以上。可见,三诺西对原水细菌去除效果较差,远不及次氯酸钠杀菌效果好。
结论
(1)三诺西在水中有效成分衰减缓慢,可以保持水中稳定的残余有效成分浓度,具有持续的消毒(氧化)能力;
(2)三诺西对叶绿素a去除效果较好,优于次氯酸钠去除效果;
(3)三诺西对原水中藻类和细菌去除效果不及次氯酸钠。
用次氯酸钠对血液透析机内部管路消毒时要注意配比
次氯酸钠消毒液应用于血液透析机内部管路消毒,对其浓度和容量均有明确规定,以确保消毒过程安全、有效。但是有些消毒液厂商对透析机临床消毒现状了解不足,致使标注为血液透析机的消毒液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;如若临床技师对次氯酸钠的消毒机制及消毒效果认识不够,对消毒液浓度及吸入量配比有随意性则会影响消毒效果,损伤透析机内部部件,甚至影响临床安全。
次氯酸钠消毒机制及优缺点
次氯酸钠为含氯消毒剂。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氧化作用、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,而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是含氯消毒剂主要的杀菌机制。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,作用于菌体蛋白质,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,且因分子小,不带电荷,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,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。
探究不同用量次氯酸钠对氧化淀粉结晶度的变化
对于次氯酸钠来说,PatelK,MehtaHV认为次氯酸钠容易渗透到淀粉颗粒的深处,在淀粉的低结晶区发生氧化作用,并使分子断链,从而引起淀粉分子的解聚。研究表明次氯酸
钠可以按以下4种方式随机地氧化淀粉:a.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分子中的还原性醛基氧化成羧基。一般来说,醛基比羟基更容易氧化,因此淀粉分子中的醛基首先氧化成羧基是可能的。天然淀粉中醛基是非常少的,但由于水解和氧化断裂的发生,会形成附加的醛基,它们被氧化成羧基;b.C6碳原子上的伯羟基被氧化成羧基,生成糖醛酸链;c.C2,C3及C4碳原子上的仲羟基被氧化成酮基;d.烯二醇基被氧化成醛基。在C2、C3及C6位置上发生的羟基氧化反应,对终的氧化淀粉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本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,以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来制作氧化淀粉。通过测定氧化淀粉羧基含量和X射线衍射图谱(XRD),分析次氯酸钠氧化淀粉转化率,以及对淀粉结晶方面的影响。为次氯酸钠氧化淀粉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。
次氯酸钠与对树莓种子萌发的影响
多数人认为解决因种皮透水及透气差而导致种子萌发困难的问题,应采用酸处理的方法来改变种皮的化学和物理结构。Shafik和Ketranch报道处理20min增加开心果种子的发芽率至95%,处理15min对种子的发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林姗姗等人报道,用25min-l-沸水浸泡20min的处理厚荚相思种子效果佳,萌发率可达到95%。据报道,在绿叶黄连木、相思豆、牧草、山楂、青钱柳等上都有应用。树莓种子种皮较硬,并有蜡脂保护层,具有网状条纹,存在种子发芽困难,发芽率很低,发芽整齐度差的问题。Nesn报道树莓种子萌发困难主要是由于种皮的障碍,采用刻痕的方法处理树莓种子,萌发率可以达到90%。在国外通常使用处理20min后,用次氯酸钙浸泡6d沙藏6周后播种,萌发率可提高至10%~15%。本研究在前人试验基础上,采用次氯酸钠处理树莓种子,试验结果表明:采用硫酸、次氯酸钠、硫酸与次氯酸钠混合对树莓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,其中硫酸与次氯酸钠混合处理效果佳,萌发率可达48.87%,种子萌发期主要集中在处理后15~20d该期间的萌发率占总萌发率的76.5%,与前人试验结果相比极大提高树莓种子的萌发率,缩短种子萌发的时间,提高种子萌发的整齐度,这可能是因为次氯酸钠溶液中次氯酸根浓度高于次氯酸钙,而次氯酸根是划伤种皮主要物质,因此采用次氯酸钠处理效果较好,它的使用为解决树莓种子萌发难、萌发期长、萌发整齐度差等问题提供一条新处理方式。次氯酸钠对树莓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,但是否有利于其它硬实性种子的萌发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次氯酸钠厂家排名的瑞明威于2025/8/19 11:25:08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zhongqing.mf1288.com/tjrmwhg-2882312027.html